当员工访谈成为商业间谍:如何防范企业商业秘密泄露
TAG: / 日期:2024-02-29 / 人气:0

这段故事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曾处理的一宗案件。该企业收到一名员工的反馈,称有一家自称商业咨询公司的人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他,希望进行一些关于公司经营信息的访谈,并承诺支付一定金额的访谈费用。显然可能不只有这位员工收到相应的访谈要求,但只有这位员工向公司汇报了这一情况。公司得知后立即委托我们作为外部律师介入,我们第一时间向员工发出律师信,指出其行为违法,并涉嫌“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委托人的商业秘密”,要求其立即停止任何涉嫌侵害公司商业秘密的行动,包括但不限于与公司任何运营实体的在职员工或关联人员(包括员工、顾问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)进行任何形式的访谈。律师信发出后,该咨询公司人员终止了相应的访谈要求。
热点内容 更专业
- 侵犯商业秘密罪|2021年最新规定——刑法修正案(十一) 01-11
- 侵犯商业秘密罪辩护案例:因保密措施不当而无罪 03-09
- 商业秘密载体及内容未能明确导致败诉 12-30
- 审理商业秘密案件是否应遵循“先刑后民” 12-30
- 已生产但尚未销售产品,是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02-19
- 《最高检典型案例》看自行委托商业秘密鉴定被质疑问题 12-16
- 远程删除侵权证据后能否控告侵犯商业秘密罪? 06-15
- 帮助、指导行为是否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12-16
- 最高检公布典型案例|按照行业平均利润率认定商业秘密权利人的经济损失 01-11
- 侵犯商业秘密罪-犯罪故意的推定 07-16
- 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例:不具备主观故意二审改判无罪 03-06
- 商业秘密泄露案终审,三人获刑单位被罚 10-31
推荐专题 更专注
- 侵犯商业秘密公安报案立案 03-17
- 福州商业秘密律师实务经验 09-10
- 成都商业秘密律师实务经验 09-10
- 保守公司的商业秘密是每名员工的基本义务 10-04
- 自已花大代价研发的专利产品被别人捷足先登怎么办 10-04
- 侵犯商业秘密罪认定涉及的四个特点 11-20